汉高后八年(公元前180年)八月,吕后因病去世,刘邦一手建立的汉朝政权陷入了一场风波。吕后的死并未带来和平的过渡,反而在仅仅三个月后,吕氏家族便遭到了彻底清算。“无少长皆斩之”,甚至连吕后所立的年轻皇帝也未能幸免。此时的局势发展让人震惊,而新任的皇帝人选更是让许多人始料未及——刘邦的第四子,刘恒,登上了龙椅。
令人不解的是,刘恒的母亲薄姬生前并未受到宠爱,甚至连吕后都曾看不起她。更为讽刺的是,刘恒在父亲刘邦在世时并不显眼,他所封的代国位于匈奴附近,地理位置险恶,环境恶劣。而在“诸吕之乱”中,刘恒更是一个旁观者,未曾立下半点功劳。那么,究竟是什么让刘恒从刘邦众多皇子中脱颖而出,最终成为新皇呢?
展开剩余79%这个变化源自宗室和功臣们的联手反击。以“拨乱反正”为名,他们迅速铲除了吕氏集团。虽然吕后立的后少帝是刘邦的嫡长子刘盈之孙,但由于刘盈去世得早,所有与刘盈相关的后代都成了吕后抚养长大的孩子。更重要的是,这些孩子的母亲们,几乎都被吕后所杀。宗室和功臣们担心,这些孩子长大后,可能会怀恨在心,为死去的祖母报仇。因此,他们找借口声称这些孩子并非刘盈亲生,而是吕后为延续权力而伪造的“刘盈之子”。如此一来,刘盈的儿子们被认定为“孽种”,全数被诛杀,刘盈的血脉至此绝嗣。
为了避免因刘盈之孙继位而发生更大的权力纷争,宗室和功臣们决定重新选择一位继承人。然而,这个继承人该由刘盈的后嗣还是刘邦的后代来继承呢?根据古代的帝位继承传统,父为昭,子为穆,刘盈作为刘邦的嫡长子继位,理应成为大宗。然而,随着刘盈的死亡,刘邦的血脉成了唯一的继承来源。历史上曾有解释称,适子死则立适孙,这意味着如果刘盈没有儿子,继位的应该是刘盈的孙子。
在这种情况下,刘邦的长孙刘襄自然成为了第一顺位继承人。刘襄不仅血统纯正,而且曾被琅邪王刘泽赞誉为“推本言之”,认为他应当成为汉朝的继承者。然而,对于当时的功臣们来说,刘襄却存在着一些致命的弱点。虽然他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,但在刘襄登基之后,功臣们的地位将难以维持。如果刘襄坐稳皇位,功臣们在背后的权力博弈将会受到限制,甚至失去他们辛苦争取的权利。
然而,刘襄的挑战不仅仅来自他本身的地位,也来自其家族的强大。刘襄的父亲刘肥,曾为汉朝的重要诸侯王,掌控着强大的齐国。尽管刘襄继位后齐国的地位有所下滑,但他的家族仍拥有不小的影响力。刘襄公开宣布要反吕,并且动员军队向长安进军,迫使吕氏家族陷入了被动局面。在这一过程中,刘襄的军队并未遭遇顽强的抵抗,最终他成功逼迫吕禄交出兵权,控制了北军。与此同时,刘襄的弟弟刘章也在长安控制了局势,击败了吕产,最终成功铲除了吕氏家族的威胁。
尽管刘襄在推翻吕氏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,功臣们却并不打算让他坐上皇位。功臣们担心,刘襄一旦登基,他们将面临更大的权力挑战,而这正是他们不愿看到的局面。于是,他们选择了另一个更易于控制的候选人——刘恒。刘恒作为刘邦的四子,虽然名义上并非最有资格继位的人选,但他的地位却非常适合功臣们的利益需求。刘恒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,也没有强大的外戚势力,这使得他看起来更容易被功臣们控制。
正因如此,刘恒被推举为新皇,顺理成章地继承了大统,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汉文帝。虽然刘恒在“诸吕之乱”中并没有立下显赫的战功,但他成为皇帝后,对功臣们表示了极大的感激与回报。他的性格温和,没有刘襄那样的强势外戚背景,功臣们因此能够更加安心地掌控朝政。然而,汉文帝的登基,并非意味着功臣们最终能彻底控制局势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汉文帝逐渐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,并逐步削弱了功臣们的权力,最终实现了“文景之治”的辉煌局面。
刘襄尽管最终未能继位,但他所采取的坚定行动,无疑为汉朝的权力格局带来了深远影响。如果刘襄选择坚持与功臣们对抗,局势或许会发生更加复杂的变化。然而,他选择了退回齐国,这为汉朝的政局稳定创造了条件,也为汉朝的长治久安铺平了道路。最终,汉朝走进了一个相对和平与繁荣的时期,而这一切,也许正是功臣们当初未曾预见到的结果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